气云回收装置 II
Variations
Market
Module
作用时间/单次运转时间:
- 40s
Cargo
容量:
- 0 m3
Structure
结构值:
- 40 HP
Produced from
- Blueprint manufacturing:
- 气云回收装置蓝图 II
Engineering Rig
Reprocessing
- Portion size:
- 1
Output | Quantity |
---|---|
三钛合金 | 23,402 |
类晶体胶矿 | 15,333 |
类银超金属 | 6,699 |
超新星诺克石 | 1,507 |
超噬矿 | 482 |
机械元件 | 23 |
光子微处理器 | 18 |
激光器定焦水晶 | 18 |
Basic reprocessing, not accounting for skills and other bonuses.
Industry
- Not used in any blueprints
- Adam4Eve Material Influence
Other
slots:
- 1
typeColorScheme:
- 11347
Description
气云回收装置所使用的核心技术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空间开采技术在那时还处于发展的阶段。最初,小行星采矿人就认为今天使用在气云回收装置中的牵引光束技术和空间晶体转换技术将会带来新的空间采矿革命。在经历了无数失败的研究和实验过后,小行星矿产业又把重心重新转回到了激光技术上,最终引导了激光技术的完全成熟并持续使用至今。
在第一个星际气云带被发现之后,如何从中提取原始材料成为工业界最大的难题。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都被用以实验,尽管成功提取的案例很多,但还没有找到真正高效的采集方式。直到人们重新拾起那个曾经被放弃的研发项目,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才就此诞生。此后,气云采集技术不停地缓慢地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不断推动着新工业和新经济的产生。
当更多更稳定的虫洞开始出现在星系的各个角落,其中的大型气云区域让工业研发的目光又一次回到气云采集技术的革新项目上。虫洞出现后不久,其接通大量的大型气云区域也被发现。市场对二级科技气云回收装置的需求在一夜之间暴增。各种相关研究项目匆匆上马,大量的资金援助被疯狂地抛向有希望在这一竞争中出线的组织和企业。新的技术突破只是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发生了,很快,旧有的气云采集技术就被更加先进,采集量更加巨大的二级科技变体所取代。